我也是姐姐,还是七十年代的,比弟弟大三岁。当初我庆幸生在一个开明的家庭,甚至我奶奶,一个二十年代出生的农村老太太,还偏向我更多,家里有好吃的还更多藏着留给我。很庆幸在自由平安的环境下长大读书,一直读到大学毕业。
但是再回头想想,我结婚,他们没有为我支付什么钱,房子是公婆提供的,家具是我们自己买的,我妈不要彩礼也没有嫁妆给我,我的嫁妆除了几本旧书就是一个还算聪明的大脑。所谓的压箱底钱,那也是亲戚长辈送的礼金,办完喜酒有多余,他们一分不留都给我了。
再看弟弟结婚
因为预告片先入为主,一直以为讲述的是安然和安子恒的故事。后来在镜头对向套娃的时候,猛然醒悟“我的姐姐”原来还是姑妈。忽然又意识到,安然的舅舅,或许他也是安然母亲的弟弟,又是一位姐姐。
在看之前,我难以想象在姐弟这样一个亲情线的故事里。“重男轻女”的问题如何讲述与化解,女性的困境和自我意识的觉醒这样的矛盾该如何处理,也担心着剧情陷入姐姐因为亲情扶养弟弟妥协不考研的陈词滥调之中,我自己的想象力很难跳出出这个圈,哪怕是送养,面对我们固有的观念
看完电影就忍不住想来写个影评;这部电影我只能给7.5分,然后在说说为什么给这个分数:
我也有个大我5岁的姐姐,我爸也是重男轻女的封旧思想和大男子主义,和电影里的情景差不多,但是我并不是很喜欢我的父母,就是典型的封旧思想的产物,完全没有自主思考的意识体,所以在我印象里,家里总是无休止的争吵,姐姐对我的态度也不是那么好,我们的关系可以说是没什么事都不会交流的那种,我也是经过长达快10的时间才和他和解,所以我觉得这部电影最大的败笔就在于前面如此突出重男轻女的家庭环境
因为疫情反复,又开始封城,破坏了计划已久的复活节春假,只能在家刷刷电影。海外党凑热闹看了盗版,多打一星,送朋友一张电影票。
《我的姐姐》描述是一个两代女性被规训束缚的故事。
既然蹭了女性独立的噱头和热度,我期待看到的是对权力的质疑,主体的不服从和对屈从状态的反抗。
然而导演把人物放在无比密集的狗血剧情中,让她们在情感的漩涡里打转,生怕一不小心让她们跑了出去。
最后导演看似给了个开发式的结局,然而缺乏哲学高度的批判,根本跳不出套娃式命运轮回的怪圈。
陪我妈看了《我的姐姐》。
她哭得稀里哗啦,我在每次即将要哭的时候又突然哭不出来。
姑妈朱媛媛贡献了最精彩的几段表演。不标准的成都话在一开始让人有些跳戏,但随着人物细节和角色弧光越来越充分地展现,代入感和张力一下子把人拽了进去,朱姐牛掰。
印象最深的是医院病床边的那场戏,当听到姐姐张子枫说:“从小被表哥当沙包,被姑父看洗澡”。她愣了半秒,然后继续擦拭病床上瘫着的丈夫…但姐姐甫一离开,她便恨得咬牙使劲儿捶打丈夫,捶了两下,眼泪涌上来,瞬间没了力气
提着一口气看完,最后也没让我松了这口气。
莫名其妙的结局,让一切都回到原点(什么也没解决,甚至姐姐还和男朋友分手了…)电影也许想表达近几年在网上热议的话题:相差十几二十岁的姐弟之间是否有亲情?姐姐是否要承担赡养弟弟的义务。——在网络上大家达成一致:姐姐自己的人生不该与年幼的弟弟捆绑。
所以电影前期,姐姐表现出的决绝,冷静甚至说冷血,虽然于人情不符,但是那是她最好的选择。在面对重男轻女、职场偏见、家庭歧视、学业压力等诸多打压下,姐姐能够成长得如此自立真得很了不起
《我的姐姐》人生太短了,每个人都很忙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cqhxzb.com/555/id-8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