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杀马特
我爱杀马特
豆瓣高分
杀马特我爱你

我爱杀马特

我爱杀马特

我爱杀马特
豆瓣推荐
  • 影视名:杀马特我爱你
  • 状态:已完结
  • 演出:罗福兴
  • 导演:李一凡
  • 年代:2019
  • 地区:中国大陆
  • 语言:汉语普通话
  • 归类:纪录片
  • 时长:125分钟
  • 首映:2019-12(广东时代美术馆)
  • 更新:2024-05-08 19:49
  • 豆瓣:8.6
  • 更多:更多WEST列表推荐

截图

  • 我爱杀马特 图1
  • 我爱杀马特 图2
  • 我爱杀马特 图3
  • 我爱杀马特 图4
  • 我爱杀马特 图5
  • 我爱杀马特 图6
  • 我爱杀马特 图7
  • 我爱杀马特 图8
  • 我爱杀马特 图9
  • 我爱杀马特 图10

影摘

我爱杀马特

12-14岁辍学从农村出来打工,家庭条件不好,读书没有上升的空间,村里弥漫着一股外出打工的热潮。这年龄去工厂只能打黑工,连临时工都算不上。被各种老板压榨。其实不管那个国家和制度,老板压榨工人,似乎都是同样的手段。黑工,工钱不结,做不够一年不给。就算结,工钱也少的可怜。每日每夜的加班,按件算钱,没有任何安全保障。他们流连在各种小工厂中默默无闻的加了一个又一个的日与夜。各种意外工作意外事故都没有得到合理赔偿,由于知识水平有限,就连劳务局也不知道是什么

这部电影对我最大的震撼就是,可能是因为我资源的原因,字幕竟然都是英语,虽然单词很简单,但是我还是有许多看不懂,对我自尊心狠狠打击了一下。
电影里的每个人或者说大部分杀马特都会经历的事情,父母在童年时期就已经缺席,经济贫困,义务教育都没有完成,在十几岁就已经进工厂打工,而且影片出现的几位杀马特都是农村的孩子。这时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城市里的孩子现在在干什么呢?
杀马特之所以成为杀马特,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容易受欺负,得到的关怀和爱也很少,他们想被看到。被看到,被关注

1. 印象最深的是杀马特从前期(08-13年)作为一种获得认同、建立社会连结的自发的亚文化,到中期被曝光到大众视野遭受污名化,再到后期(16-18年)被商品化的过程。虽然文化符号还在,但打工群体的self-organization实际上被抹杀了。
2. 另一个点是打工群体的再生产过程: 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当留守儿童→父母劳动力衰竭返乡,孩子外出打工......不知道那些转型成为城市小商业店主或返村创业的杀马特会不会改变这个循环。
3. 他们说,被网络暴力解散家族的时候,“净土被践踏”

"It is human nature for the beneficiaries of any bias to imagine that their privileges are fairly earned. "
自己身处的很多问题、现象其实是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被逐渐回望的。其中的一大问题即是中国的城乡差异问题。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以为身边的人和我是一样的,有着一样的家庭构成、面临着同样的生活境况。我以为和我同龄的人都是独生子女,我以为自己所处的生活就是世界本来的样子。那时的我还不知道在“现实”之外还有个叫“实在界”的东西。
我无意去对比在中国的所谓“城里人”与“农村人”的差异

“杀马特音译自英语’smart‘,泛指一种中国城市年轻工人中风靡一时的亚文化群体。”
他们是底层的流水线工人。他们来自格外贫穷落后的农村。他们没有良好的教育得不到周围人的关心。他们的劳动权利得不到保障,他们不理解存在的意义。
只有廉价而又夸张的服饰,发型能带给他们安慰与认同,哪怕找不到工作,被辞退被唾弃,也要保留他们的发型。只有留着这样的头发,不管招来的是厌恶还是什么,总算是有人在关心他们,总算与世界与群体有了交集。
在了解杀马特之前,我也和主流群体同样认为:杀马特是低俗

有人说这部电影是为杀马特平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杀马特作为嘲弄鄙视的对象,实施者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暴力。影片刚开始某段镜头看起来有些荒诞,一个男生戴着一顶劣质的紫色假发坐在家徒四壁的门前接受采访,身后还摆着几顶同样劣质的彩色假发,那时的杀马特已落寞,后面他依然戴着假发务农。社会希望他们正常。正常该如何定义?从小留守,少时辍学,外出打工受欺压的青少年知道梦想、房车这种东西遥不可及,高压下自由的只有头发。头发是门票,在下工后光怪陆离的溜冰场里触碰爱情

杀马特我爱你:关于杀马特和你我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cqhxzb.com/555/id-4098.html

555免费电影网 推荐

 换一换

评论

共 25 条评论